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3|回复: 0

四、历史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4 02: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历史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了《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一篇,《南词引正》文字质朴,较《曲律》内容更为宽泛,史料价值更为深刻,自是最接近魏良辅论曲的原本面目,乃知《曲律》是经后人修改过的东西。其中有条重要记载: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者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这条史料在经后人修改的《曲律》中已被抹去。也许后人认为它和闸述学练昆腔演唱方法的本旨不符,乃多余累赘之笔,把它抹掉并改名为《曲律》,使之“纯粹化”,这恐怕是此条被删除的真正原因。而恰恰正是这条史料,为我们解答弋阳腔产生的年代问题,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信息,从而使之具有某种带划时代意义的史料价值。由此断定:发脉于江西的弋阳腔,形成于元代,兴盛于元末明初,而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即已流传到了云南、贵州。为什么我们很自信这条史料的可靠性,原因很简单,就因为魏良辅是江西南昌新建人,他的整个青年时代都曾耳濡目染弋阳腔的演剧与流变。
有那么一些可耻的文人,有的抹杀了“野塘,河北人,以罪谪发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时为吴人歌北曲,人皆笑之。”的历史,也就是说,明代的“苏州”不仅仅在黄河以南,而且在长江以南,完全属于南曲的地域范畴,苏州人根本就不喜欢或者说是根本听不懂那种 “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北曲,听得懂得是谁呢?当然是受南昌附近永修燕芝庵的《唱论》,以及高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特别是在南昌这一块沃土而最终使之成就伟业的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颇深的魏良辅。
正是江西南昌新建区的不仅仅懂北曲,而且还懂南曲的魏良辅偶遇河北善北曲的张野塘,方把自己的千金嫁给他,两人一起对昆腔伴奏乐器的重大调整,从而使北调与南腔水乳交融。这正如我六十年代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明明是朱德的扁担,被篡改成了林彪的扁担一样可笑。有的文人连魏良辅是哪里出生的人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资格去谈魏良辅呢?魏良辅是江苏人吗?是太仓人吗?都不是!
    清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以其非凡的笔触,评点了中国剧坛的两位“真知”,一位是北曲“曲韵之祖”周德清,另一位则是南曲“昆腔鼻祖”魏良辅。正如周德清之所以能够写出《中原音韵》,不仅仅是因为他出生于被称为北宋词人之祖的“周邦彦”,而且他出色的继承了他的先祖的好学向上、精通音律的良好家风,特别是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广交诗友,在精通词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写下了被称为“国音——《中华新韵》”的鼻祖。是谁将北曲的大量资料从北国带到了南昌呢?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他以他杰出的才华创作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北曲曲谱。同理,只有既懂北曲,又通南曲的南昌新建区的魏良辅,方能有资格称得上昆曲之祖。
    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周德清与魏良辅,这两位“真知”,均出自江西南昌和与南昌仅百里之近的高安,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某一地域某一艺术活动聚积到一定的能量,而从实践中释放出来的一种特异的文化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4-27 21:42 , Processed in 0.0165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