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0|回复: 0

曲论——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 00: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写散曲
——在江西散曲社景德镇分社成立暨江西散曲社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七)

五 散曲的创造性(之四)——曲在音韵上的创新
【注】在实际讲话中大量的进行了删减

一 我国的音韵史   
    要谈散曲在音韵上的创新,那就必须回顾一下我国的音韵史。诗词曲是具有格律的韵文,其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立意美,不仅仅教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至今犹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其他民族。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字,其语意相对比较稳定,而语音则随时间推移在缓慢变化。语音之所以有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因素例如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交易流动、战争带来的人口迁徙、改朝换代带来的政治重心转移等等而演变的。
    这些历史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诸因素,影响着汉语语音的变迁。随着语音的变迁,各朝各代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音韵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历代会有不同的韵书不断出现的原因。
纵观历史,音韵及韵书的发展走过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各自的足迹。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删编的《诗经》,产生于春秋中叶。二干多年前的“诗三百”,就已经知道运用音韵的和谐,以求文美。根据王力老先生以及他的同事与弟子的考证,如果说先秦的《诗经》音韵是代表北方的音韵的话,那么《楚辞》的音韵则是代表南方的音韵。
    我国最早的韵书,有文献记载的当数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在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当推隋代陆法言执笔编写的《切韵》。该书成书于公元601年,全书五卷,分193韵,声调是平、上、去、入4种。
    《切韵》在唐朝初期曾经定为“官韵”,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切韵》由唐人孙愐作了修订,成为《唐韵》,韵略有增加,是195部,声调相同。
    到宋朝陈彭年等增修,成为《广韵》,韵又增加(增到最多)到206部,声调仍是平、上、去、入4种。在《广韵》颁行了31年,宋祁、郑戬上书皇帝批评《广韵》“繁省失当,有误科试”;贾昌朝也上书皇帝批评《礼部韵略》,  “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修韵成书,定名为《集韵》。此韵亦定为206韵,与《广韵》韵母韵字大体相同。
    金代学人韩道昭编了一部韵书《五音集韵》,成书于金卫少王时( 1212)年。该书韵分为160韵。金代王文郁还编刊了一部《新刊韵略》,成书于1227年,宠韵为106韵。金代另一学者张天锡编刊的《草书韵会》,成书于1229年,也定韵为106韵。
    音韵研究与发展,真正起到历史性转折作用的,是南宋刘渊编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该书又简称《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是一部官韵书。该书把韵目归并为107韵。后又有韵书,把“拯”“等”韵并入“迥”韵,成106韵。后世学者习惯把这107韵或106韵的韵书统称为“平水韵”。
     元代的黄公绍在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年)编刊一部《古今韵会》。这是一部引经据典、注重训诂的书。黄的朋友熊忠,嫌《古今韵会》注释太繁,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编成《古今韵会举要》。该书仍以刘渊的韵目分法,分107韵。
    音韵又一革命性变化的,是元周德清在元泰定元年( 1324年),编著的《中原音韵》一书的出现。共分19韵部,收字5876字,简洁明,实用性极强。其书一出现,很快便被戏曲界奉为皋本。
    明朝有一部官韵《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由乐韵风、宋濂等人奉诏编成。共16卷、76韵部。《洪武正韵》在明代是一部重要的权威官韵,屡次翻刻,影响极远。
    明末清初出现了沈谦的《词韵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蒋景祁编撰的时人词选《瑶华集》作为附录于世,始广为流传。该书韵设19韵部。
    清朝有一部惊天动地的官韵书,那就是《佩文诗韵》。《佩文诗韵》是《佩文韵府》这部大辞典式的清代诗文工具韦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其独立刊行,主要是为文人雅士攻文赋会、科举应试便于携带和查询。《佩文韵府》是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康熙帝诏而集人编撰的。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到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历时十二年。《佩文诗韵》属平水韵系,与历代平水韵大体例相同。全书正集444卷,拾遣112卷,收字10235字,分韵为106韵,影响极广。
    古代韵书以清代《佩文韵府》最为繁博。但它卷帙繁多,查检不易,令实学者有望洋兴叹之感。清代汤祥瑟的《诗韵全璧》就简约得金子,它参酌许多韵书,又将《诗腋》、《词林曲腋》二书分为二栏,刊于《诗韵》正文之上,以便读者探寻典故。但书中韵字,参差不全,查找不便,又经传抄,有不少错误,上元华锟有感于此,详加校勘,将韵字列于行首,又增加《诗赋类联采新》、《月令粹编》、《文选题解》等,取名为《增广诗韵全璧》,方便读者探寻诗词典故和旧体诗常用语辞。
   到了晚清,又有一部有影响的韵书问世了,这就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宋代以来,词韵并无专书,《沈氏词韵略》问世,始有“轮廓”。戈载鉴于此,历时三年,于道光元年(1821年)撰成《词林正韵》一书。此书归并为19韵部,刊印之后,极为词界重视,奉为金科,捧为圭皋,视为词界“正韵”。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明清之际逐步形成的戏曲十三辙。由于明清戏曲发展的需要,在《中原音韵》基础上,戏曲韵就一再的出现新韵种,逐步放宽韵部。直到《京戏十三辙》、《北京十三辙》,稳定在13韵部。到清末、本世纪初已基本定型。十三辙在京剧中取得标准曲韵的资格而沿用至今,在北方曲艺中也多被采用。
     民国期间,也有一部官韵,叫《中华新韵》,是由民国教育部1941年颁刊的。黎锦熙等人主编修的《中华新韵》,前身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出版的《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又名《佩文新韵》)。《中华新韵》是以北京语系为基础,分18韵,其体例与编排大体宗于《中原音韵》。
    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一本《诗韵新编》,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这部韵书是根据《中华新韵》并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化编写的,《诗韵新编》分1 8个韵部,韵部的编排与《中华新韵》(十八韵)相似。
    近几十年来,国学文化作为民族精华,又逐步复兴起来,诗词曲的感召力日益增强,但传统格律与现代汉语规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韵律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新的定位点,有新的统一。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杂志作出了历史性的尝试,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这是一部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根据当代语言的变化特点,以《新华字典》为语音依据制定的一部韵书,其体例仿照《十三辙》,篇幅不长,可以说是《十三辙》的现代版。《中华新韵(十四韵)》虽然只是学会团体的学术韵书,但比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诗韵新编》,又前进了一大步,在国内长期无统一专韵的现状下,其在韵书发展史上的功绩和现实意义,应当肯定的。

二 周德清与《中原音韵》
    赵敏俐先生在《中国诗歌通史》总序中指出:现存的上古歌谣已经初现这一(中华)民族特点,至《诗经》时代已经基本定型。其中有祭祀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政治美刺诗、婚姻爱情诗,以及表现各种内容的世俗生活诗;举凡念亲、爱国、怀旧、思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均在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诗人直面自身的现实生活,尽情地抒写着各种情感。自兹以降,由楚辞、汉乐府、魏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曲、明清时调到现当代的新诗,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各少数民族,无不继承着这一传统。元朝的一统,反映在文学上是元曲的极度兴盛。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北曲相对于南曲而言,又称之为“北曲”。徐渭《南词叙录》云:“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人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这段话不仅说明元曲是如何风靡南北这一事实,而且还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即:元曲在语言上是应用北方方言。当时,人们称这种语言为“正音”。
    散曲,元人习称“乐府”,诸如《今乐府》、《新乐府》、《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雍熙乐府》、《乐府群玉》、《乐府群珠》等,都是纯粹的元人散曲集。至于散曲的文学形态,郑振铎先生说得好:散曲是流行於元代以来的民间歌曲的总称。唐宋词原来也是民间的歌曲,惟到了五代及北宋,已成了贵族的乐歌,到了南宋,已是文人墨客欣赏的专利。於是作为下里巴人的散曲应运而兴起,大流行于元代;还是活泼泼的民间之物。这就是元曲为什么在有元一代南北“上下风靡”的原因所在。
    文人的参与,并未改变散曲民间歌曲的性质。事实上,元代特殊的政治体制,使文人与平民同属于一个阶层,因此,他们大多能走向生活,观察社会,反映民生,使作品始终保持它的“活泼泼的民间之
物”的天性。周德清作乐府30年,深得散曲“三昧”,加之“终身布衣”,使他的作品更容易贴近现实生活,凡描摹人生之态,无不惟妙惟肖。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原音韵·提要》说:“德清的作品,……音节流畅,词采隽妙,证明各家序文所说,信非虚誉。”这个评价是很精切允当的。
     散曲和歌赋诗词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要求语言的“正音”化。元翰林直学士,江西崇仁人虞集说:“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大抵雅乐之不作,声音之学不传也,久矣;五方言语,又复不类,吴、楚伤於轻浮,燕、冀失於重浊,秦、陇去声为人,梁、益平声似去;河北、河东,取韵尤远;吴人呼‘饶’为‘尧’,读‘武’为‘姥’,说‘如’近‘鱼’切‘珍’为‘丁心’之类,正音岂不误哉。高安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自著《中原音韵》一帙,分若干部,以为正音之本,变雅之端。”这段话说明这样一个实际情况: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而出现“五方言语,又复不类”,中国方言种类之多、结构之复杂,可谓世界之最。尤其江西,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或隔一条河,或翻一座山,语言发音即有明显不同,实属中国最为复杂的多方言地区之一。
    进入元代,多方言语言形态,反映在元曲创作上,便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必须用“正音”,也就是用中原的一种语音规范之。于是,便出现了要求统一语音的呼声。江西呼声更高,因为它既是最为复杂的多方言地区,亦是最喜创作元曲的地区之一。江西吉安人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云:“吾吉素称文郡,非无赏音;自有乐府以来,歌咏着如山立焉,未有如德清之所述也。”可见江西创作元曲之盛。但由于方言的干扰,又给创作带来不少麻烦,正如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青原(江西吉安)萧存存,博学,工於文词,每病今之乐府有遵音调作者,有增衬字作者;……‘绣’唱为‘羞’,与‘怨’字同押者;有板行逢双不对,衬字尤多,文律俱谬,而指时贤作者;有韵脚用平上去,不一一,.也唱得’者;有句中用人声,不能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无所守。”就是说,周德清身处江西,深知这多种方言地区给元曲创作带来的种种不便。因此,他认为解决的惟一办法是:“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这是《中原音韵》所以问世的一个最直接最根本的社会原因,它客观上迎合了这一历史的要求。换句话说,《中原音韵》不是去重述传统韵书的现成材料,而是总结了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实践经验的规律。完全是来自社会实践的产物。
   周德清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第一、获得了平声例分阴平、阳平这样重要的发现。第二、他还解决了“入声派入三声”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三他还建《中原音韵》共分19韵,每韵有阴声平、阳声平、上声、去声四部分,而入声悉派入三声。例如“家麻”韵,入声派人平声的有:达、踏、滑、侠、洽、杂、伐、闸等;入声派入上声的有:塔、塌、杀、扎、答、察、法、发、刮、瞎、飒等;人声派人去声的有:蜡、拉、纳、辣、押、鸭、抹、袜等。“入声”,在江南方言中,是无所不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语音韵脚,如果把它们“悉派三声”,便很自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即:随着江南方言土语的消失,规范的中原语音便宣告诞生了。这一事例解答了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为什么标准的中原音韵的制定不是北人,而是由南方的江西人独立完成?其奥妙就在此,因为北方语音一个最大特点,是压根就读不出“人声”。由于周德清深刻掌握了北、南之间以及与北曲相关联的方语、方音的规律,从而完成了他在“正音”运动中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创举。
    《中原音韵》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秋撰成,修定于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在江西吉安付梓刊行。它是我国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体裁.技巧和韵律的著作,是元曲之圭臬,为明、清两代曲韵学奠基之作,在戏曲史、音韵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徐复祚云:“曲韵则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元人无不宗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所定之谱,则至今为北曲之准绳。”而清刘熙载的评价更为精要,他从“真知”、“通音”的高度,寻求对事
物本质的把握:
    事莫贵于真知。周挺斋不阶古昔,撰《中原音韵》,永为曲韵之祖。明嘉隆间,江西魏良辅创水磨调,始行于娄东,后遂号为“昆腔”。真知故也。余谓曲可不度,而声音之道,不可不知。郑渔仲《七音略序》云:“释氏以参禅为大悟,以通音为小悟”。夫小悟亦岂易言哉。
   所谓“真知”,乃指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正确认识;所谓“通音”,是指对音乐韵律的通晓与彻悟。无“真知”,难达“通音”;具“通音”,则必现“真知”。这是人们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关键。而作为“永为曲韵之祖”的周德清,被《曲慨》列为真知通音者第一人,可见其在中国剧坛影响之巨。更为重要的是,与周德清并列的,还有一位真知通音者,这就是魏良辅。在《曲概》中,秉笔直书“江西魏良辅”,就是说,作为北曲杂剧“曲韵之祖”的周德清与南曲昆腔“曲圣”的魏良辅,其籍里均出自江西这一点,其意义就非同凡响。我们暂且排除民间戏曲不论,仅就元、明两代赣地文人戏曲的发达,也是极为可观的。周德清与魏良辅,是特定戏曲历史变革时期“天降大任于斯”的产儿,他们分别代表着北、南戏曲音韵发展的主潮,为后世戏曲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
    《中原音韵》的问世,是元曲声韵成熟并走向理论化的标志,也是人们研究元曲的重要文献。自产生之日起,其追随者便不绝于途,元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明朱权之《琼林雅韵》等,皆以此为蓝本。进入现当代,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日盛,其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如任中敏的《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赵荫棠的《中原音韵研究》上下卷、杨附思的《中原音韵音系》、李新魁的《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等。他们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戏曲曲韵学的范畴,而扩大到整个中国语音音系这个与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语言实践息息相关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层面。正如音韵学家赵荫棠先生《论中原音韵之掘兴》指出:“周氏之书本为戏曲而设。我们现在尊它为国音之鼻祖,乃是它的副产;副产的效用比正产还大,这是原作者始料不到的”

三 如何正确看待 《中原音韵》这个十分珍贵的遗产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引用了元初人燕南芝庵的《唱论》来说明各宫调声情的描绘的不同。《唱
论》应为当时民间唱家歌唱经验、技巧的一种世代累积型成果,为民间集体性的智慧的结晶,我认为应该不是那一个人的经验总结的专利。如: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越调陶写冷笑等等。在我看来,这叫“引用”。“引用”有“明引”也有“暗引”。 周德清用的是“暗引”。于是夫,有人便指责说周德清这是“抄袭”,这是“剽窃”。试问,有那么一个人“明引”吴梅老先生的论述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又是什么哪,那不是“明抢”吗?我想说的是《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绘,不仅仅是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引用了,而且为后来杨朝英编《阳春白雪》、陶宗仪《辍耕录》、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编《元曲选》等文献都转相引用,故其对后来影响甚大,就是当代许多研究者在解释南北曲宫调时也仍引以为据。别人都不知道?就是你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熊盛元先生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也不是什么问题也没有:《中原音韵》以当时杂剧作品为研究对象,共收5866余字,分别列入十九个韵部:(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每个韵母分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则按照当时曲子里行腔的念法归入以上平、上、去三类中,按照“每空是一音”的方法,列出同音字组,称为“小韵”,共1627个“小韵”,而不用反切注音。所选之字,大都出于“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之作品。
    如吴梅在《顾曲麈谈·论音韵》中,《中原音韵》此十九部韵目,作了高度评价,但认为,作为韵部的代表字,最好是阴平与阳平两声联缀,以概同部的上声和去声,这才能真正体现“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特点。于是参照清人王鵕的《音韵辑要》,增加两部,即于第四部“齐微”后增“归回”;又将第五部“鱼模”分为“居鱼”、“苏模”两部。
兹将《中原音韵》和吴梅所定曲韵韵目列出如下,以便对照——

序号 |《中原音韵》19部  |            对比            |    序号     |  吴梅所定曲韵21部

1                   东钟                                                  1                   东同

2                   江阳                                                  2                   江阳

3                   支思              元代“痴”“笞”发ch音         3                   支时
                                          皆入“齐微”     支时
                                          含er“儿”“尔”


4                  齐微                i 与ēi 并于同部              4             (1) 齐微(欺齐)《辑要》作“机微”   
                                                                                                                              
                                                                                             (2)归回


5                  鱼模                                                  5               (1)居鱼


                                                                                              (2)苏模


6                  皆来                                                  6                    皆来

7                  真文                                                  7                    真文

8                  寒山                                                  8                    干寒

9                   桓欢                                                 9                     欢桓

10                 先天                                                 10                   天田

11                 萧豪                                                 11                   萧豪

12                 歌戈                                                 12                   歌罗

13                 家麻                                                 13                   家麻

14                 车遮                                                 14                   车蛇

15                 庚青                                                 15                   庚亭

16                 尤侯                                                 16                   鸠由

17                 侵寻                                                 17                   侵寻

18                 监咸                                                 18                   监咸

19                 廉纤                                                 19                   纤廉



   试加对照,吴梅所定的韵目均前一字为阴平,后一字为阳平(“微”字古读阳平),而挺斋的《中原音韵》则有时反而阴阳不分。虽说是“后来者居上”,但周德清的荜路蓝缕之功,终不可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04:45 , Processed in 0.0155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