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8|回复: 0

曲论——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 23: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写散曲
——在江西散曲社景德镇分社成立暨江西散曲社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三)


三 北曲的来源
      北曲的来源,学术界看法不同,一种看法是认为远绍古歌诗,近承唐宋词,如王骥德先生把曲源上溯到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从元散曲作为歌诗的文统上来说,也有相当道理。我曾经在《诗歌的音韵美》一文中,进行过比较详尽的论述。      但北曲的直接渊源,当然不在久远的过去。故直接的曲源于词之说,更被学术界所普遍认同。来源于词的例子我在答滢滢女士中列举了十九例(见《涂键诗文选》55页),据说有六十有余。和诗词一样,曲的来源也还有它自身的的规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岁到了北宋归于统一。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北宋、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都市日趋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繁荣的都市。当时汴京、临安等大都市里,到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饭馆,里还有群众游艺场所,称为瓦子、瓦舍或瓦肆,演出各种民间技艺。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曲”这一来自民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就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就以词来说,它源于唐曲子,而唐曲子出自隋唐燕乐。宋词原是倚声而作,即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但是,这种倚声而作的词到了文人手里,便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被模拟。发展到宋末,有的已失去了声乐上作用。而音乐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民间不断出现新的乐曲,少数民族的乐曲也不断传来。这时的宋词,它的歌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社会上变化发展的音乐调子的节拍,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社会上歌唱和歌舞戏演出的需要。因此,曲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提升。
      产生于宋金时代的散曲,它来源于少数民族的乐曲、南北地区的民间小调和一部分没有丧失声乐地位的宋词,以及唐宋以来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等。
      早在北宋宣和年间,汴京就盛行“蕃曲”。所谓“蕃曲”,主要是少数民族乐曲。宋人曾敏行说:“先君尝言:宣和末《公元1125年)客京师,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日[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独醒杂志》)这些曲调中,有一部分,如[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儿]等,就是北曲中的曲调。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连续打败辽军后,大举南下,入主中原。公元一一五三年三月,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随着金朝政权在北方的建立,女真乐曲也传入了北方多如北曲【双调】中的[风流体]等,就是女真的曲调。元人周德清说。“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中原音韵》)此外,北曲【黄钟宫】之[者剌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等,都不是北方汉族原有的曲调,大概也是女真或蒙古的乐曲吧。明人王世
贞在《曲藻。序》中说。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
      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人中原,遂为氏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北曲岂诚唐宋名家之遗,不过出于边鄙裔夷之伪造。从这几段话可以看出,散曲的产生,和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带来他们的民族乐曲有密切关系。
      宋金时期的民间小调,也普遍流传于南北地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又说: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
     夫南曲本市里之谈,即如今吴下《山歌》,北方[山坡羊],何处求取宫调?
    我们从南戏《张协状元》中可以看到多象[采茶歌]、[拗芝麻]、[牧犊歌]、[鹅鸭满船]、[福州歌]、[台州歌]、[赵皮鞋]、[吴小四]等曲调,显然是“村坊小曲”,或者是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可见,南方地区的民间小调,是南曲的重要来源。
      再看元人杨朝英编集的《太平乐府》和《阳春白雪》,集中所收的小令、散套,大都是新的曲调,不同于唐宋的一般词调。这些曲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的民间小调。如元人仇远在《金渊集》中说:“吴下老伶燕中回,能以北腔歌[落梅]。"[落梅],可能就是[落梅风],亦名[寿阳曲],是北方民间歌曲,金末元初时期严忠济就作有[寿阳曲]小令。可见,北方地区的民间小调,是北曲的重要来源。
      散曲的曲调,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我还没有考证)。这是因为词和曲都是一种音乐性极强的文学,它们的产生都是由于按曲歌唱的需要。有些词调没有丧失声乐上的地位,就被吸收为曲调,如[秦楼月]、[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等。又如曲调[柳外楼]即词调[忆王孙]等。有的词调在句法上作了一些改变后就成为曲调,如[醉花阴]词调每片句式字数为七、五、五~四、五,曲调则为七、七、五、四、五、三、三、七;又如曲之[一半儿]即把词之[忆王孙]末句增作九字句,句式为七、七、七、三、九;曲之[也不啰]即把词之[喜迁莺]减去换头不用。有的曲调的调名是借用词调的调名,但调子和词不同,如[醉落魄]、[感皇恩]。另外,散曲的体制,和词的关系也很明显。如词中的寻常散词与曲中的寻常小令,词中的联章与曲中的重头,词中的犯调与曲中的集曲,词中成套的词与曲中的套曲等等,说明词的体制与曲的体制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这种词调与曲调、词体与曲体的递变关系早在宋金时期就开始了。
      唐宋以来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特别是诸宫调和赚词,对散曲中套曲的联缀方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流行于宋金时期的诸宫调,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相联缀,杂以说唱,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每一短套,首尾一韵,宫调变调,韵脚也变换。赚词盛行于南宋,渊源予北宋的缠令和缠达。赚词是集合若干曲调为一套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以[赚]为名的曲调,首尾一韵到底。诸宫调和赚词是套曲的主要来源。

【注】由于时间不够,我这一段讲话完全删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4-27 22:01 , Processed in 0.0165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