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运用同音多义来构建语言美
所谓同音词,是指声、韵、调均相同而字形和字义完全不同的词。运用同音词来暗示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也能使语言产生强烈的美感。如唐•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作者表面上是“晴”,实际上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情”, “晴”与“情”是同音相谐。如《子夜歌》: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芙蓉”和“夫容”,“ 莲”与“怜”同音,谐音相关。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梧”与“吾”同音,谐音相关。如《读曲歌》:
罢去四五年,相见论故情。
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
其中以"藕"谐"偶"(匹偶),以"莲"谐"怜",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再如唐•李商隐《闺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思”,作者巧用谐音,比妙精警,以蚕丝谐情思,以烛泪喻相思之泪,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吐之既尽,命亦逐亡,蜡烛流泪,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表明女子对爱情执著不渝,至死方休,其情足可以感天地,泣鬼神。
所谓多义词,就是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而这几个不同的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古代诗人常常运用多义词的两种不同意义,构建诗歌的语言美。如《读曲歌》: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
黄檗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道”谐意双关既有“道路”意,又有“道说”意。再如《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匹”, 既有“布匹”意又有“匹偶”意,谐意双关。再如《子夜春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苦心” 既有“苦味”意又有“苦情”意,谐意双关。再如《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女美”句,“说”同“悦”,即喜爱。“女”通“汝”,“你”的意思。表面上“女”指“彤管”,骨子里是指自己所爱的“静女”。
运用同音词和运用多义词,构建诗歌的语言美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上叫做“双关”,前一种叫做“谐音双关”;后一种叫做“谐意双关”
这类运用同音词和运用多义词,构建诗歌的语言美的方法,在吴声歌曲中最多。所以明代谢榛著的《四溟诗话》在举例说明后指出,“此皆吴格,借物指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