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涂键 于 2013-6-21 02:22 编辑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字。五言律绝可以说是七言律绝的基础。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1.平仄脚: 五字句—□□中仄平平仄 七字句—中平中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中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字句—□□中平平仄仄 七字句—中仄中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字句—□□中仄仄平平 七字句—中平中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常见格式,这跟五言绝句是相一致的。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形式。
第一种七言绝句是,平起首句押韵式,例如,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韵),万里长征人未还(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其中“秦”、“ 龙”、“ 不”,应平可仄;“明”“ 万”“但”“ 胡”,应仄可平。
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七绝仄起首句押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韵),孤城遥望玉门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青”、“长”、“百”“不”, 应仄可平;“孤”、“黄”, 应平可仄。
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如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其中“伤”、“东”、“鹧”, 应平可仄;“欲”“惟”“日”“ 飞”,均应仄可平。
第四种七言绝句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独”、“佳”、“兄”、“遍”,虽仄可平;“异”、“每”、“遥”, 应平可仄。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列举拙作说明。七绝·接力:
小棒多支跑道旋,你追我赶飞如箭(韵)。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长江后浪接前波,终点又成新起点(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中平平仄仄。 再如七绝·跳高: 轻风横竹跃犹飞,雏燕凌空穿晓雾(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中平平仄仄。 鼓掌如雷汗未干,转身又向新高度(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只要把平声七绝中的各个字进行平仄转换,就得出仄声七绝,如:王昌龄《鞭蓉楼送辛渐》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中仄中平仄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仄。(转换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仄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转换2) 得出仄声七绝平仄如下: 中平仄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转换1)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韵)(转换2) 七言绝句每句的第一字是不拘平仄的,第三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五字不能不论;更重要的是仄平脚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凡是不合于这里所讲的都是变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