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4|回复: 0

答山佑老儿之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5 0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山佑老儿之六

一、关于朱权的简介
朱权原籍安徽,出生于金陵(今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母为杨妃,自幼聪明好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权15岁时,太祖朱元璋为防御蒙古,封十七子朱权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即位不久,江山并未坐稳,便轻信小人谗言,开始了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深感自己有生命之忧的燕王朱棣便发动政变,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前,曾到达大宁,巧妙的用计谋劝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朱权多才多艺,对治国、用兵皆有很深的研究,他是朱元璋最为欣赏的一位皇子。燕王深知,如果他的政变得不到朱权的支持,便难以成功。建文帝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藩行动,不仅仅使得朱权自己也有危机感,而对哥哥燕王的到来也毫无戒备。燕王用巧计骗得并夺去了宁王朱权的兵权。建文四年六月,即1402年6月,燕王进军金陵,夺取政权,随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成祖即位后,只字不提分治天下,且将宁王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朱权时年25岁。朱权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 朱权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 朱权多才多艺,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且戏曲、历史、军事、治国等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朱权极具天赋,如果用兵,朱权可能就是一位军事家;如果理政,朱权可能就是一位政治家。为了自保,朱权不得不研究北曲,成为了一个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南昌,正是南昌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成就了他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的事业,而埋没了他军事、治国等方面的杰出才华!

二、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为什么只有单片
《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原本是词,因为中原人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演唱了起来,变成了一首曲。元人,正是元人将这首词变成了曲。曲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词。据有人考证,由词变成曲的有60个以上。与《【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相类似的还有《【黄钟宫】人月圆》等。《【黄钟宫】人月圆》原本也是词,中原人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演唱了起来,也变成了一首曲。何为《元人小令格律》?元人小令,就是元代北曲小令。《元人小令格律》一书中,唐圭璋前辈收入了《【黄钟宫】人月圆》这首词。《人月圆》也是词,也是双片,也是用韵不密,也是亦词亦曲。元人,正是元人将这首词《【黄钟宫】人月圆》变成了曲。《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原本是词,明初的朱权不知道吗?正因为曲的最基本单位是小令,而小令是单片,而不是双片。所以,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只选了前部分,即单片。这就涉及到散曲创作的另一个概念——摘调。

三、宋有摘遍,元有摘调
      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旧事重提:
     那已经是一年前的往事,您的小兄弟在中华散曲版快的论坛曲谱下留言如下:
      按:第五条是断章取义,周德清原话是:“......上上,去去,皆得回避,尤妙,若是古句且熟,亦无害。”请看周德清作品:“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变露",二字不是去去连用吗?
(【注】并非“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三连上)
     不仅仅如此,还列举了吴梅前辈论述,引证“三连上、四连上”的正确。可是,吴梅老前辈的论述,好像是针对南曲的。即使是针对北曲的,我认为,那也犹如北曲句式中被蒸发的水蒸气,在北曲句式的汪洋大海中,连一滴水都不是。
     实事求是的说,这位知名度比较高的曲友,之所以被中华散曲版快封为功勋,可能与他喜欢考证有关。经他考证,钦定曲谱有某一个错误。于是夫,就说钦定曲谱误人子弟;经他考证,杨凤生曲谱有某一些错误,于是夫,就说杨凤生曲谱,害人不浅;经他考证,唐圭璋曲谱只有小令,于是夫,就说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不是曲谱;经他考证,徐沁君曲谱与他的观点不符,于是夫,就说徐沁君曲谱不能用;经他考证,徐耿华、李涛曲谱引自徐沁君曲谱,于是夫,就说徐耿华、李涛曲谱错误颇多。
      令人奇怪的是,中华散曲版快一位山西的主要版主留言:置顶处商调里没有“醋葫芦”。我以前也写过,有人说不能作小令。按“钱明锵先生”的制曲书就说小令兼用。不知章台弟用得哪种版本?
      这位中华散曲版快主要版主留言有两个问题,第一,称我为章台弟,很不礼貌,他根本不懂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第二,置顶处商调里没有“醋葫芦”,就不能写了吗?
     一位叫陕西的诗友留言:《太和正音谱》说得很明确。用于《集贤宾》套曲,不能用作小令。接着他又留言如下:
      豫章台曲友:
      欣赏您的佳作。由于您在注文中说:“徐耿华主编《陕西当代散曲选》392页亦录,云:小令,套曲兼用。”我不得不说几句,准确地说是道歉几句。
     陕西省诗词界大张旗鼓地号召大家写散曲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我们没能得到专家前辈的指导,基本上是靠曲友们自己摸索着写的。我们手头上的曲谱也只有《元曲鉴赏辞典》附谱,哪像今天已有这么多的曲谱出版。《元曲鉴赏辞典》在每个曲牌下有段文字,有的标明是“套曲首牌”、“套曲次牌”、“小令兼用”等,大量的却未标明是套还是令。于是曲友们各自理解,您看看《陕西当代散曲选》第一集中有多少套曲专用的曲牌被写成了小令,包括我也写了一首《[黄钟四门子]邻家女》。后来我发现弄错了,那是个套曲牌。觉得有必要在《陕西当代散曲选》后附个小令谱,但凡《元曲鉴赏辞典》中标明“小令兼用”者录出来;又认为虽然某些曲牌下无“小令兼用”的标注,但能在古人曲作中找出例证(能写小令的例子),我们视其为“小令兼用”,这才有了“【双调月上海棠】小令、套曲兼用”这一错误的判断。当时找了两例,时间久远,今天我只翻出一例,那就是明代沈谦的《【双调月上海棠】晓思》:“纱窗隐隐春星照,花树冥冥宿雾消。倚枕待寒鸡,为甚百般不叫。真难晓,那夜如何恁早。” 由此可见,把套曲专用曲牌用作小令来制曲,古今曲者时有发生。古人也会不经意间犯此错误,何况我们?然而,错了就是错了。知道错用了以后就不要坚持到底。有秣马兄这样的前辈及时指错,会让初学者少走弯路。现在我写曲,先要找几个曲谱对对,然后才下笔。《陕西当代散曲选》附谱中把一两个套牌误作令牌,祸害了曲友,仅致歉意。
      这是陕西省散曲学会集体的回帖,先生如此断章,似乎不是陕西省散曲学会本意吧?问您好!
     我回复如下:陕西诗词学会的小先生您好!
     我个人认为,遵循元人的韵律,这就是继承。突破元人的框框,这就是弘扬和发展。学习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这就是我学习元曲的个人体会!
《太和正音谱》是明初之曲谱,元人突破了条条框框,将宋人的词有摘遍活用过来,改为元曲有摘调,正是明代人突破了元人的条条框框,学习元人,又不拘泥于元人,继承、弘扬和发展了散曲与戏曲,这一点我会在八谈《上上上》中在加以论述。
       我的创作依据是什么呢?《中原音韵》 !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全宋词》,就会发现,宋人填词就有许多摘调,不过宋人不叫摘调,而叫摘遍。何为摘调呢?
     《中国曲学大辞典》对摘调的定义:“词有摘遍,曲有摘调。宋人从大曲中摘出一遍或者数遍谓之摘遍。元人寻常小令,亦称叶儿。为数并不多,另有不少只曲是专属套数中用的,如[干荷叶]、[金字经]、[齐天乐]、[秋江送]等,然可以摘出做单片小令用”。
       摘调小令。联套之曲牌,或以声律优美,或是曲辞清丽,而为曲家采撷,从套曲中最精粹之一、二调,摘出来单独传唱的,叫做摘调小令。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之后,附有雁儿落带得胜令咏指甲一首,云:「宜将鬬草寻,宜把花枝浸。宜将绣线匀,宜把金针纴。宜操七弦琴,宜结两同心。宜托腮边玉,宜圈鞋上金。难禁。得一掐通身沁。知音。治相思十个针。」按:此词题下注有一「摘」字,这就是摘调的一种。近人任讷作词十法疏证云:「此词或即从套数中摘出者,故赘一摘字于题下,以示别也。」这便是摘调的来源。
      曲以地域分,有南曲、北曲;以作用分,有散曲、剧曲。散曲无科白,剧曲有科白。所谓科白,即动作和宾白。散曲又大别为散套和小令。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曲而成、首尾一韵;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
小令有以下四种:
一、寻常小令
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
二、摘调小令:指从套曲中摘出之曲调,有如词中之摘遍,所摘之调必是套中精粹者。如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儿落带得胜令」,题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带过曲: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或二他调,而其间音律又适能衔接。北带北如正官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南带南如双调朝元歌带朝元令,南北兼带如南中吕红绣鞋带北红绣鞋。
四、集曲: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此南曲为盛。如仙吕九回肠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学士首至合、急三鎗四至末而成。另一种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调,此亦南曲为盛,如仙吕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罗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
      
  我不得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山西的山佑老儿先生与您的那位小兄弟应该《中原音韵》读了无数遍了吧!《中原音韵》,正是《中原音韵》读懂了,才知道什么是“摘调”。 山西的山佑老儿先生与您的那位小兄弟,你们不是读了很多很多书吗?难道还要我一一举例说明宋人的如何摘遍,元人的如何摘调,明人的如何摘调,清人的如何摘调,戏剧的如何摘调的具体例句吗?作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板块的特别顾问与山西顾问,连“摘调”都不懂,否定一切曲谱那不是很正常的事了吗?

我留言:毕元才先生你好,不是我先大动肝火,你不了解情况。是楚山先大动肝火。他有一首散曲被几个女版主定了精,我提了看法——出律。楚山五次大骂我骗子。他一骂,那几个女版主就跟着骂我骗子。我九次发帖告诉他为什么出律。不接受就互相保留呀,他竟追着骂我,骂我一个古稀之人。一个年轻人,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都不懂,我还说什么呢?我已经不跟他讨论问题了,还追着骂,追到我家里骂——在我的留言栏骂。所以,希望你两边劝劝,而不是劝我一个人。问好!

楚山留言:对待友善的人,我们要友善。对待日本鬼子极其同类,我们就不能友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1-13 14:41 , Processed in 0.0163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