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2|回复: 0

也谈“上上上”(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5 0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谈“上上上”(六)

      在谈到“上上上”时,我还想着重谈一谈南曲和北曲的不同。尽管都是曲,但是它们却大不相同:

      第一、它们的用韵不同。北曲的用韵是根据《中原音韵》来谱曲的,而南曲开始是根据宋词韵来谱曲的。明代初年,根据朱元璋的命令乐韵凤等人编撰了《洪武正韵》,此书分为七十六个韵部,平、上、去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因此便有“北叶中原,南遵洪武”之说。


      第二、四声的讲究不同。北曲的四声中的上去区分的很严,该用上声的不能够用去声,该用去声的不够用上声,特别是用于韵脚的时候。如果我们上去不分,韵脚连用上上或去去,就大煞风景,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音韵美。就是句中的上上或去去,如果我们说不宜,那么句尾上上或去去连用,我们一般说来那就是不能,那末就是出律。上尽管是仄声,和去声就区别很大,但是却它往往可以用平声来代替。至于北曲四声中的平声虽然有阴平、阳平之分,但从曲谱中可以看出,曲律上一般并没有硬行规定平声要细分阴阳,只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讲到在某种情况下平声要分阴、阳。尽管没有硬行规定,但从音韵美这个角度来考虑,当两连平,我们也要尽可能的阴阳交替或阳与入阳交替。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我要补充的的是“曲似游山贵不平”,如果坚持要“三连上”“四连上”甚至“五连上”,不管是什么名人,我只好长叹一声:你的曲论或者曲作没有完全入门。南曲则不同,南曲是八音作曲。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有过论述,其论述如下: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是仄声。



平仄
     仄,则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人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就是所谓“声调铿锵起伏”,虽然还有其他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古诗词曲创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上去
      古人认为:“上”轻清而高,“去”重浊而远,“入”急促而煞。当平平仄仄的“仄仄”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上上”、“去去”。最佳是“去上”,其次是“上去”。这样,诗歌咏起来就会抑扬顿挫。另外,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的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上”,或连用两“去”,或连用两“入”。连用了就叫“上上”或者叫做“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比较注意避免“上尾”,尤其是杜甫。如: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长使英雄泪满襟。
再如《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荣绊此身。

阴阳
   和“上去”一样,古人作诗还注意“阴阳”之别。元周德清发现了平声字有阴阳之分,清王鵕发现“上”、“去”、“入”也有阴阳,合称“八音”。古人认为:“东”,音清而幽,阴声也;而“同”音浊而沉,阳声也。与“东”对应的“董”、“冻”、“笃”分别为“阴上”、“阴去”、“阴入”;而与“同”对应的“动”、“洞”、“独”分别为“阳上”、“阳去”、“阳入”。古人制作了阴阳分辨表如下:
阴 阳 分 辨 表
侵  家  真  江  阴声                鸠 歌 居 东  阴声   
寝  假  轸  讲                      九 哿 举 董            
寖  价  震  降                      救 固 锯 冻
戚  甲  织  觉                      击 谷 菊 笃
寻  麻  人  阳   阳声               尤 罗 鱼 同    阳声
静  马  忍  养                       有 裸 雨 动
净  骂  润  漾                       宥 逻 御 洞
寂  袜  入  药                       亦 陆 玉 独
    古人认为,诗歌阴声多则“激越”,阳声多则“沉顿”。我们写诗要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并调整阴阳。
如“对”、“队”、“兑”三字在《中原音韵》里都是去声,不分阴阳,而在南曲里“对”为阴去,“队”、“兑”为阳去;“八”、“拔”二字在《中原音韵》为阳平,在南曲中“八”是“阴入”,“拔”是阳入。在演唱中,由于旋律要求,入声字常因乐音延长而暂时变调。所以王季烈说。“南曲之入声字,亦惟短腔速断时,可以得入声之真相。苟为长腔,而须延长其音,即与平声无异矣。在《中华音韵》中也是如此。如《军港的夜》“夜”为去声,因乐音延长而“夜”暂时变调,也与平声无异矣!

第三、风格不同
    南北曲在风格上的不同特色,就是南曲以婉转为主,北曲以遒劲为主。当然,南曲中也有唱得遒劲的,北曲中也有唱得婉转的,但南北曲风格的主导部分,是各有其特色的。在元南曲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南北合套。到了明清,戏曲中的南北合套屡见不鲜。



第四、板眼衬字不同.


第五、 伴奏器乐不同。
第四、第五跟散曲的关系不大,我也知之不多,不好意思再班门弄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04:43 , Processed in 0.0157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