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4|回复: 0

诗歌的语言美(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5 0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 运用反复排比来构建语言美
      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我们在“叠字叠词”中所说的叠词。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式的反复,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二、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反复,也是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北宋欧阳修词《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深深深”便是三个词的连用。

      三、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的反复叫连续反复;而同一个词语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的反复叫做间隔反复。如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句”中的“边”与“边”,“道句”中的“晴”与“晴”便是间隔反复。再如唐羊士谔《乱后曲江》: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静空地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第二、第三句中的“人”,全诗中的五个“春”,便是间隔反复。间隔反复让人有往复回环,一唱三叹之感。
      四、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或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全诗除间隔反复三个“愁外”,上片连续反复“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这更突出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感。下片连续反复“欲说还休”,突出了“识尽愁滋味”感慨,表现出作者忧国丧家伤时之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结句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排比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法。运用排比,能加强语气。排比用于绘景,便层次分明,风景如画;用于叙事,则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言情,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用于析理,则条理分明,论述详尽。如汉乐府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汉乐府诗后四句把鱼嬉游自得,飘拂不定,鲜活可爱都写了出来。再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赛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前四句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同时也表现出欣赏祖国山河的愉快心理。。
      运用排比最有气势的莫过于陶渊明的《闲情赋并序》: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反复和排比两种艺术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就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言为心声,反复和排比的艺术手法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5-1-15 09:22 , Processed in 0.0161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