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造诗歌的画面美,古人不仅在写作手法上,在诗词修辞手法也进行了归纳,而且根据复句的种类,将上下句巧妙的连接起来。主要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法。
在讲复句法之前,先要知道古诗词的基本句法。古诗词的基本句法有二:
第一、判断句
一、主语加谓语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曹操《度关山》)
“侈恶之大”是“侈乃恶之大”的意思。
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王维《送孙二》)
第二例是“书生乃邹鲁客,才子乃洛阳人。”之意。
“今天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社日》)
全句意思是“今天江南老,乃他时渭北童”。
二、主语加判断词加谓语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
呜呼秦守信豪杰(陆游《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
例一言“舍南舍北皆是春水”,例二言“风流儒雅亦是吾师”,例三言“呜呼秦守信为豪杰”。
第二、独词句
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杜甫《薄暮》)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杜甫《寄贺兰铦》)
以上表时地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以上表普通名物
这种句式,也可以是几个名词的并列而排,成为几个复句,例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实际上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分别由三个并列的独词句组成复句,再由两个复句并列组成一个大句。再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前三句都是由三个并列的独词句组成的复句。
在弄懂古诗词单句的基础上,再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不难了。
并列法,并列关系的两个分句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动作等。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律句的第二第三联,用于绝句一二句,或三四句,也有四句都用的。如《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律句的第二、第三联并列、对仗。再如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和第三联用的均是并列法,对仗。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首联并列、对仗用于绝句开头两句。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该诗一句一景,一句一事,都紧紧围绕着征人和怨的主题,堪称佳构。
如果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连贯法,是书面表达中句子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使之更为通畅的方法。 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顺序,前后的呼应。如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四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阁而生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再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来写。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是并
列法。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
秋月夜”;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这后两句用的是承接法,写的是惜别之
情。全诗采用了先并列后承接的布局法,与上两首诗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相反。 再如杜审言的《赠苏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第一句是答;第二句是问,倒装了。若还原,用的也是承接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你要
参军到北方去?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才被那位节度使请了去担任书记(文书)的。原诗句的倒
装,乃“揉直使曲”所致,显然加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后两句是诗人给友人的临别赠言:你
的妻子(红粉)在住楼中一天一天的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盼望着丈夫的早日归来;你在各民族
杂居的地方燕支山下,不要贪婪美色,乐而忘返。这后两句是并列法。使用的是对仗句。它是这首时的主旨。
假设法,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气候和地点,点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氛围;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之意,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时间和当时的心情; 转句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托转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而联系到洛阳亲友的问候;合句以一个比喻,表明自己对朋友真诚的思念以及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整首诗含蓄而隽永,不愧为七绝中的精品。再如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假设法通常用象“但”之类的转折词语表示。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以上三种是古诗词常用的复句形式,古人归纳为“起、承、转、合”法。如李白的《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就是用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句“兰陵美酒郁金香”,既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美酒”来说。连贯、自然。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李白欢饮,美酒的情景,这才使第三句转到抒情,第四句表明了看法:“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第三句用“但”字明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递进法,一层比一层深入,(1).依次而进。 汉 傅毅 《舞赋》:“合场递进,案次而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夫寒暑递进,盛衰相袭。”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十巫递进,三医更謁;採金匱之宝藏,紬玉函之祕策。” (2).顺次提升。 宋 宋祁 《冯侍讲行状》:“未几, 孙宣公 亦入露门执经递进,公得 孙 同列以为宠。”如宋·欧阳修《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因花而流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二层意也;问花而花不语,此三层意也;“乱红飞过秋千”此四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再如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人评“万里”言地之远,“秋”言时之惨凄,“作客”言羁旅,“常作客”言久旅。“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登台”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含八意,并且意思一层比一层更深。
因果法,指原因与结果二者的关系:前面的分句是后句的原因,如唐·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先果后因,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七绝,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可谓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其他条件法如: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选择法如: 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 目的法如: 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就不一一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