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8|回复: 0

二、《中原音韵》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3 2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中原音韵》简介
《中原音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原音韵》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即将汉字的读音由中古的“四声”,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了近古的“四声”。即将中古的“平上去入”,重新排列组合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原中古的“入声”韵,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中。我想强调的是“入派三声”,而不是“入无三声”。元代的中原包括哪一些地方呢?即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内蒙的绝大部分,辽宁、吉林、黑龙江绝大部分。以上地区语音特征是读不出或者说是唱不出“入”声,而不是完全消灭了“入”声。平声字的唱法,与派入平声的入声字的唱法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说的“平分两韵、入派三声”的意思。至于周德清是如何分的,自己多读一点诗词曲便知。
第二、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举例说明中古的“四声”,与元代近古“四声”的联系与区别。这就涉及到元代的首都大都是什么地方,当为现在的北京。北京在宋代时曾先后成为辽、金的首都,后又在元代正式成为元代统一我国后的首都。在汉族人看来元代的中原语音是方言,用方言唱诗、唱词即是“曲”——北曲。同理用南方的方言唱诗、唱词也是“曲”——南曲。元代有没有南曲呢?我认为早在宋代就有了,元代还会没有吗?
第三、乐府三百三十五章。黄钟宫24,正宫25,大石调21、小石调5、仙吕宫42、中吕宫32、南吕宫21、双调100、越调35、商调16、般涉调8。共五宫六调。
其中,名同音律不同16章,字句不拘可以增损者14章,引用《唱论》说明各宫调的的特色。《唱论》十七宫调,其中缺道宫、高平调、歇指调、商角调、角调、宫调。
第四、作词十法。包括: ①知韵:“平分阴阳,无入声,止有平、上、去三声”。②造语:遣词造句。③用事:“明事隐使,隐事明使” 。④用字:“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小令最好“无衬字”。⑤入声作平声:对此特别须谨慎。⑥阴阳:何处用“阴平”“阳平”,是吃紧处。⑦务头:“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 。⑧对耦:扇面对、重叠对、救尾对。⑨末句,要特别重视。⑩定格四十首。
第五、周德清作曲的论述的摘要
    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马、郑、白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
    又曰:“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者最为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也,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具两声。平则有上平声,有下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如“东”、“红”,二字之类,“东”字下平声,属阴;“红”上平声,属阳。  试以“东”字调平仄,又以‘红’字调平仄,便可知平声阴,又可知上、去二声各止一声,俱无阴阳之别矣。且上、去二声施于句中,施于韵脚,无用阴、阳,惟慢词中仅可知声耳,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余尝于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言。世之古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乌舌之诮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一    茎釜习F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j1妻主三芝音。不尔,止依《广韵》呼吸,非鹅舌而何?”
    又曰:“沈约,吴兴人,将平、上、去、入制韵,不取所雾三二芝内通言,却以所生吴兴之音。盖其地邻东南海角,蚕i剥晴之音无疑。且六朝所鄱,江淮之间,6缉’至‘乏’俱三三盎弱口,独浙有也。以此论之,止可施于约之乡里矣。”
   《论曲》曰:“凡作乐府,切忌有伤于音律。如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声音歌之,虽字有差讹,不伤音律,不为害也。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为之,庶不忝于先辈。至如词中字多难唱处,横放杰出,皆是才人拴缚不住之气,自非老于文学者即为劣调矣。经史语、乐府语、天下通语,可入杂剧;如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讥诮语、各处乡语、书生语、构肆语、张打油语皆不可入。如双声叠韵语不可专意作之,然亦不可无此体。总之造语必隽,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木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
    又曰:“乐府最忌者有四。一日语病,如‘达不著主母机’,或戏日:‘煮母鸡可对烧公鸭。’举坐大笑是也。二曰语涩,谓句生硬而平仄不叶是也。三日语粗,谓无细腻傍美之词是也。四日语嫩,谓词句太弱,且庸腐,又不切当,专务鄙猥,全无大家气象是也。”
    又曰:“用事要明事隐使,隐事明使。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伤语于其上,其余宜自立一家言,不可多用  语。”
    又曰:“逢双必对,自然之理也。有扇面对,如《调笑令》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驻马听》起四句是也。有重叠对,如《鬼三台》第一句对第二句,第四句对第五句,而第一、第二、第三句又对第四、第五、第六句是也。有救尾对,如《红绣鞋》第四、第五、第六句为三对,《寨儿令》第九、第十、第十一句为三对是也。有六字三韵,词家以为难,如《西厢。麻郎儿。幺》云‘忽听、一声、猛惊’,《太平令》云‘自古、相女、配夫’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05:20 , Processed in 0.0178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