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2|回复: 0

四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3 16: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声
1、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则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仄是对立的。古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归纳起来就是么:同句平仄相邻,对句平仄相对。如: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韵)。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同句,“嫁得”仄仄,“瞿塘”平平,“贾”仄。仄仄(“嫁得”)、平平(“瞿塘”)、仄(“贾”)相邻。
对句,“嫁得”仄仄、“朝朝”平平,“瞿塘”平平与“误妾”仄仄,“贾”仄与“期”平相对。
      古人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就是所谓“声调铿锵”,虽然还有有其他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古诗词创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普通话的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如果我们还用古韵,即平水韵来写诗词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待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就是仄声。惟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书不可。可查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诗韵新编》或前几年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或派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韵)。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日”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首诗是严格地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为了帮助大家对元以后入声字的流向的掌握,请看附件。
2、上去
    古人认为:“上”轻清而高,“去”重浊而远,“入”急促而煞。当平平仄仄的“仄仄”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上上”、“去去”。最佳是“去上”,其次是“上去”。这样,诗歌咏起来就会抑扬顿挫。另外,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的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上”,或连用两“去”,或连用两“入”。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比较注意避免“上尾”,尤其是杜甫。如: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长使英雄泪满襟。
曲江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 何用浮荣绊此身?
3、阴阳
和“上去”一样,古人作诗还注意阴阳之别。元周德清发现了平声字有阴阳之分,清王鵕发现“上”“去”“入”也有阴阳,合称“八音”。古人认为:“东”,音清而幽,阴声也;而“同”音浊而沉,阳声也。与“东”对应的“董”“冻”“笃”分别为“阴上”、“阴去”、“阴入”;而与“同”对应的“动”“洞”“独”分别为“阳上”、“阳去”、“阳入”。诗歌阴声多则“激越”,阳声多则“沉顿”。我们写诗要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并调整阴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22:16 , Processed in 0.0142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