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9|回复: 7

西山道士与江右商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1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一粟 于 2013-7-13 19:19 编辑

西山道士与江右商帮


文:江南一粟




据说,在2000多年前,每当春夏之交洪峰来时,鄱阳湖水面便可直达南昌城下。可以想见:南昌城四面延伸而去,直达鄱阳湖的广袤土地,一片泽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生息安业?富饶之地却人烟罕迹,洪灾之害由此可见。

这也许就是,秦代以前,赣地仍处在荒蛮之地的原因吧。


南昌东郊有座很有些年头的古镇罗家集,是我历代祖先的栖息之地,我在那度过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我的第一“任”祖先大约900年前来到这里并定居下来,这块风水宝地给了我的祖先繁衍子孙的最佳土壤,他的后人,多到在南昌东郊有13个自然村,人口达3万。


我没有居住在村庄里,我随父母居住在罗家集的街市,也是属于石头街上长大的孩子。我的村庄离街市却只有3里路,所以,我同时也有很深的村庄情结。


春夏之交发大水的情境,仍残留在我的记忆里。田野里到处都是水,白茫茫的;街市上到处住着人,闹哄哄的。而我只觉得好玩,甚至羡慕住在大街上的人。罗家集地势偏高,所以,每逢水灾,大街上住满了避水而来的灾民。有亲戚的住亲戚家,没亲戚的只好睡大街上了。我的父亲,便把单位走廊杂物清空,方便他们使用,同是室外,就比在大街上露天好多了。


所以,我对2000多年前鄱阳湖水面可直达南昌城下深信不疑!只是,在此后的200年,出了一个未入正史的伟大人物,正是他大大改善了严重的水患现状,他也因此成为江西人的神,这个人就是生在三国,长在晋代的许逊,一个和我一样的成长在罗家集的人。


许逊的祖籍在河南,他的父亲许肃因避战乱迁居而来,成为在江西的早期的客家人。我总认为,能够迁涉的,总是人类中的精英,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许肃出身于名流之家,他有能力也有财力从中原涉到江南来到赣地,更有能力扎下根来。


许逊作为移民二代,他出生在罗家集与麻丘镇的交界之处。罗家集往东去约6公里,有个古老的地名慈母村,叫了多少年,无从查考,从我的第一“任”祖先来此定居时,大概就有这个地名吧。因为这儿葬着许逊的祖母万氏,所以通常叫慈母万家。


从小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的许逊,得祖母万氏含辛茹苦的抚育。慈母村再往东去4公里,有个叫母撑港的地名。东吴赤乌年间,在这个港口,人们每天都能看见一个老妇人,日复一日,不论寒暑;不论晴雨,撑着小船,将孙儿渡到河对岸去念书。这个老妇人便是许逊的祖母。母撑港便也由此得名,如今,港已无存,地名仍在。


年幼的许逊聪颖懂事,他没有辜负养育他的祖母。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的聪颖使他年纪轻轻便学有所成。不到20岁时,便获得了公务员的身份,只是他志不在仕途。许逊出生时,正值三国东吴政权政治清明的最最美好时期,当他到了可以为仕的年龄时,东吴政权已然腐败不堪。这样的官场环境,正直的许逊不屑融入,他宁可隐于山野,以伐薪射猎为生。


于是,许逊一心只做学问,他成了水利专家、医学专家、道学与儒学专家,甚至是哲学家,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夯实基础。他又穷毕生精力潜心研习阴阳五行之学,深究道家修炼之术。


许逊做起了真正的隐士,整日与道家结缘,与儒家为友。他隐居南昌西郊的西山(逍遥山),以孝、悌、忠、信教化民众智慧;以医术治愈民众病躯,渐成名望。他的隐居地,现在的西山万寿宫,成为后世仰慕他的西山道士,以许逊信仰为核心而创立的净明道的祖庭。


许逊遇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一师一友,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成就了日后净明道的中心教义:神异与孝悌。一是著名道士吴猛,许逊29岁时,前往江西修水拜其为师,深得其道家教义;一是著名学者郭璞,许逊36岁时与之遍访名山胜地,两人相交深厚,受其儒家思想影响熏染。许逊也因此即能出世,亦能入世。


于是公元280年,一个中年人的身影,艰难跋涉在蜀道上,他步履坚毅,心怀济世梦想,一副勇往直前的神情。这个人便是许逊。他接受了新诞生的晋王朝的邀请,出任四川旌阳县令。许逊在42岁时决定不远千里为官,可见他对统一中国的西晋王朝满怀信心与希望。


许逊到任旌阳后,整治贪腐,实行无为而治,倡导仁孝之风,大力推行道、儒宗义。把他治理一方水土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政绩,被当时旌阳百姓传唱成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贫瘠的旌阳与愚昧的民众,一时政良俗美,社会安定。


公元290年,已在旌阳干了10年县令的许逊,最终挂印回乡。无疑这是他对新王朝失望的结果。他的离去,对旌阳百姓来说,无疑是场灾难。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临别时“送者蔽野”,为他建生祠、画神像予以祭祀。更有甚者,竟有大批当地百姓追随许逊来到江西定居。


阔别家乡十年之久的许逊,眼见家乡一如十年前的模样。连年洪涝,家乡父老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许逊深感自己有一份责任。他决心要把家乡的水患彻底进行治理。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付诸行动后,让自己从此登上了江西人的神坛。


许逊开始了他治水浩大工程,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和在任旌阳县令时治理水患的丰富经验,组织家乡父老疏治洪涝,消除水患。经过数年之功,鄱阳湖的水面再也不能直达南昌城下。许逊的足迹踏遍了鄱阳湖的整个湖区,踏遍了湖南、湖北、福建等周边省份。他的壮举,从此赢得了以江西为中心的人民的广泛尊崇。人们视他为神,把他治理水患传成神话。


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让四川成了天府之国;许逊治理江西及周边省份的洪灾,变贫瘠之地为鱼米之乡;变穷乡僻壤为梦里水乡。许逊走上江西人的神坛,也就不足为奇。


李冰父子不光成了天上的神,他俩还成了凡间的王。但凡为百姓做了一些事的,百姓定会感恩戴德,一个行走江湖的好打抱不平的游侠人物,都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何况关系千秋万代子孙生存问题的功勋大业呢。正如王安石所说: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


许逊治水之后又过了900年,罗家集地区已成富庶之乡。一个早期的江右商人,行走江湖的货郎来到了这儿,看中了这个地方,感叹了一句“此地甚好”。便停下了流浪的脚步,娶了当地一胡姓女子为妻,这个人就是我的祖先,繁衍13个自然村的那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9: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许逊活到了136岁。《太平广记》神仙卷记载: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许逊)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唯有石函、药臼各一所,车毂一具,与真君(许逊)所御锦帐,复自云中堕于故宅,乡人因于其地置“游帷观”。

136年的人类寿命,与吉尼斯的长寿记录接近,不足为奇。只是,“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倒是有人考据,系龙卷风所为。《太平广记》中的描述的确貌似龙卷风的“作案过程”。但凡唯物主义者是不会信成仙一说的,然则,许逊一家的结局可谓惨矣。

许逊一生做了两件事:治水与传道,人们把这两件事融合,于是,就如大禹治水被神话一样。只是,治水功绩被神话色彩冲淡。人们记住他更多的是,他的道。许逊隐居南昌西山,在道教领域里开宗成祖,为四大天师之一。他是西山道士的鼻祖,被净明道和闾山派奉为始祖。

公元291年,许逊挂印辞官回到故里,开始了他的传道生涯。以南昌西山为根据地,设坛传教,门下弟子众多,主要有十名骨干。在他的率领下传道,同时治水,偶带行医。济世善行之举赢得了百姓的广泛尊重与推崇,许逊信仰以几何速度传开,广为接受,影响波及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许逊与其师吴猛并十名弟子,号为十二真君。他的道家学派,最大的特点是融合儒家元素,极力弘扬“孝、悌、忠、信”,主张靠道德的修炼,行善积德来达到神仙境界。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石函记》等道家经典。他还注重养生,道家养生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著有养生气功经典《灵剑子》传世,书中以四季配五脏,设计了十六个姿势,简单易操作。今人又加以改良,设计了八个姿势,是为比较流行的八段锦。

许逊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补东而缺西,时刻忧愁;退一步想,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厦千间,一夜止眠地八尺。一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计较为自身,死后何曾到手中?计较为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家财数百万,阴功无丝忽,积下与儿孙,未必能保守,转世变畜生,儿孙替不得。
《转轮歌》曰:“畜生本是人来变,人畜轮回古到今。不见披毛并戴角,劝君休使畜生心。”
百年世事有天罗,休把心机太用过,
富了又贫贫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
良心自有良心报,奸狡还须奸狡磨。
莫道苍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许逊信仰流传至今已1800年,最终成为道教史上重要的道家派系,净明道。自宋代开始,受到朝庭的重视,屡次加封,道观升格为宫。唐宋元明皆有杰出的西山道士完善许逊信仰。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以江西为中心,影响遍及全国。教义以许逊信仰中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垂世八宝为依据,又“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倡言净明,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因此在元明两代有不少朝庭重臣、儒士推崇。

许逊信仰得以流传,有赖于他信仰中的两大基本元素:孝悌与神异,符合古时社会民众的行为准则与生存梦想。约400年后,唐初西山道士胡慧超,编著《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从此,许逊信仰逐渐从江西走向全国。又有唐末西山道士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许逊信仰更是得以在全国广为流传,这在净明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初年,南昌西山先后出现了昙花一现的两大净明道团,领袖者为西山道士何真公与周真公,他们首创净明道。结束了许逊信仰900年来没有形成道派的遗憾。当时社会,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顶峰,三教之间的理念交流繁荣,彼此影响。净明道打破三教鼎立的局面主张三教归一,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道家教义,广为社会民众所接受。一时,教众盛极。

两大净明道团是否有传承不得而知,为何昙花一现也是不得而知。三教归一则是它们的共性,就道家而言,一个偏重符箓,一个偏重丹鼎。

元初年间,西山道士刘玉重建净明道自封旌阳公二传,直接秉承许逊,称许逊为旌阳公一传。不认开创净明道又昙花一现的何周两真公。这是净明道百余年便无传承而消失的结果,然而,刘玉的净明道学说渊源出自何周两真公创立的净明道,这是他不认也不行的。只是刘玉再一次像何周两真公一样顺应了时代潮流,教义理论不仅三教归一,还吸取了当时更为流行的理学思想元素。使净明道的考悌少了些仙气,多了些现实的理学色彩。

在道教中形成派系的,应该是刘玉重建的净明道。组织上与思想内容上都具有全新的内容。尤其是在传承上,有明确的传承至旌阳公五传。历任掌教都有建树。

旌阳公三传黄元吉。师承刘玉,尽得旌阳忠孝净明之道,曾在西山建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大元至治年间,为弘扬其师之学,游说京师,颇有名气。编集其师《玉真先生语录》,弟子陈天和则编集《中黄先生问答》,传承和丰富净明道。得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向元廷推荐,获赐号“净明崇德弘道法师、教门高士”,封“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

旌阳公四传徐慧,又名异。师承黄元吉,尽得八极之妙。后又向全真道掌教蓝道元学习,悟全真无为之旨。获赐号“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徐慧校正的《净明忠孝全书》,对净明道有弘扬之功。但他却未能将净明道很好的传承下去。为净明道的再度湮失埋下伏笔。

旌阳公五传赵宜真,并无传承,是由净明学者尊为嗣师。盖因净明道香火在元末明初时处于似有却无状态,赵宜真师从净明道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法。对于经卷残损之字,悉心订正,参考尽详。为净明道的再度复兴作出贡献。赵宜真兼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之学于一身。

旌阳公六传刘渊然。唯一在二十五史有传的一位,明廷赐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二品印诰,与龙虎山张天师并肩统领天下道教。这是净明道的西山道士得到的最高礼遇。也是净明道断断续续的香火最旺盛时期。他的嗣教传承想必于此有关。

此后的净明道传承不明;盛况不复。其间,西山道士有传者,明朝早期的朱真人,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明朝中晚期的张真人;明末清初,全真教龙门派邱处机第八世法嗣弟子徐守诚在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接过净明道衰败的法统,修复宫观,成为西山道士。徐守诚死后,法统由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岩继续惨淡维持。

净明道融合儒家思想,入世行为使得净明道传承法统存在很大缺陷,除旌阳公二传刘玉死于祖廷之外,后世旌阳公皆入世而去,行走于京都,且均死于他乡。衣钵传承难以为继,致使旌阳公六传之后断了传承,致使在清朝初期便无史可考。净明道全体教众逐渐归入另一个以江西为中心的道教,张天师的正一教。

西山道士成了300年前的道家历史名词!我在南昌东郊,见过路旁立有去往“净明道院”的路标。想必就近有个净明道院。以前,我是没有见过的。只是不知它的教义是什么?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重建的南昌万寿宫,掌教者均为龙虎山的正一教张天师。在未来的历史里,净明道还会出现吗?

以福建、台湾为中心流行的闾山派,也奉许逊为祖师。是许逊信仰在福建的影响衍生,只是不以许逊倡导的忠孝道德伦理为主旨,而以符咒法术为主。法术强硬霸道,法器繁多。从形态上看类似古代巫法,道教与巫术有时候真难分辨。闾山派至今存在,尤在台湾保持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9: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万寿宫遍及全国各地,直至国外。之所以是“据说”,盖因全国各地的万寿宫大都焚毁于文革,不复存焉。古时,省外乃至国外的江西会馆、同乡会多以“万寿宫”命名,这与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的江右商帮有关,正是他们将江西人的图腾带出故土。

万寿宫的命运,在他的故乡,在那段荒唐的岁月,同样未能幸免。幸喜,净明道的祖庭,西山万寿宫,依然有些殿宇是晚清的建筑。而坐落在南昌市繁华地段翠花街的万寿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成了遗址,被一所中学占着。罗家镇谢埠街上也有一座万寿宫,毁于1949年之前的战火,除遗址上还偶尔能见到几块刻有万寿宫字样的砖块,在那里静静地躺着,几无人知晓。

貌似与万寿宫有缘,我住在象湖之畔,象湖的湖心小岛有一座万寿宫,几乎每天早上,我都会沿着长堤成荫的湖边一路小跑至宫前广场,面朝广阔的湖水,打上一套太极拳,沾点仙气。这里是南昌万寿宫,是象湖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把万寿宫建在这儿,我想,是因许逊曾在象湖留下斩杀蛟龙的神话传说吧,又或是离此不远的八大山人馆曾是许逊的早期道观。

久在眼中,竟不知有物。一个初夏的早晨,突然下得雨来,适逢周日,不必赶着上班,便信步迈入万寿宫内避雨。坐北朝南的一庭现代仿古建筑,进深约180米。与我一同进入的,有许多的晨练者,就在戏台之上、两侧走廊继续舞着太极拳,给幽静的庭院平添了些许喧嚣。

而我则初次入内,被殿内的庄严肃穆所吸引。第一次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这座天天在眼皮子底下的钢筋水泥的古建筑。也许是先入为主吧,古色古香的陈设感受不到它的久远。建筑的材质,精美的雕饰,无不饱富时代特色。三庭院落,布局精巧,设计大方,气势雄伟。

跨过宫门与仪门,抬头赫然有“万寿宫”三字。入内,有一亭子,却是戏台模样,正对着高而宽敞的真君殿。两边是钟楼、鼓楼,踱入真君殿,许逊神像端坐正中,弟子分列两旁。神情庄严凝重,不由得纳头便拜。旁边是他的一师一友,王猛、郭璞,已陪伴了他1800多年。

从真君殿出来,是玉皇殿。顾名思义,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两侧是谌母殿、斗姆殿。也有一说许逊得道于谌母,殿内有60甲子神座。斗姆是一位伟大的神话世界的母亲,她的九个儿子非常了得。她后来从道教越界到了佛教,供奉于此,标志着净明道是道佛融合的产物。

玉皇殿内两侧壁上绘有《群仙朝圣图》,神像背面是大型浮雕八仙过海。突然仙乐之音传来,寻着乐声望去,老君殿的道士正在做晨课。于是,快步入内聆听。正中供奉着太上老君,形象仙然。两侧室壁上嵌有《道德》、《阴符》两经石刻,这是讲经传道之殿。

步出宫外,雨停了,两边翠林修竹更添新意,环岛小道幽静清明。眼前是西北方向入宫的大门,而我住在象湖之畔的东面,从未经过此门。折而向左沿环岛小道回到打太极拳的万寿宫广场,远眺,就在象湖的另一湖心岛上,有一座万寿塔,遥相呼应,形成景致。

南昌万寿宫,给了我莫大的惊喜,使我萌生了重访西山万寿宫的念头,毕竟那才是源头。于是,某个午后,独自开着车,直奔远离南昌城区30公里的西山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是净明道的正宗祖庭,起初是为纪念许逊而修建的一座庙观,叫许仙祠。后许逊举家上升而去,有锦帷飞还,南北朝时更名游帷观。宋代升格为宫,赐名玉隆万寿宫。自晋至今,历代屡废屡修。两度焚毁殆尽重建;两次殿宇规模空前,巧得很,一次是北宋末;一次是晚清,国力尚且不支,竟耗银两修道观。莫非把最后的救命稻草系于净明教义了?

西山在许逊时代叫逍遥山,说是山,实为丘原。穿过西山街道往左一拐就到了,眼前的万寿宫宫门,金碧辉煌,好生气派。十几年前曾经来过一次,那是陪着迷惘的友人到此找个“高人”算卦,说是挺准的。不管信与不信,既然来了,我也求上一卦,权当娱乐吧。时过境迁,现在看来,不靠谱也不算太离谱。当时的心思只在卦上,对于万寿宫没有太多的记忆。

走进古老的庭院,又是先入为主吧,立马感受到了它久远的气息。宫门上“净明宗坛”四个大字见证着这里曾经弟子众多,香客接踵的盛景,仿佛前世我也在其中。“洞天福地”是说,此地是道教认为的第四十福地,神仙居住的地方,仅凭这也足以吸引世人趋之若鹜。然而,我却看不到蔚为壮观,堂皇富丽的殿阁楼堂。它原本不该是个庭院的规模。

非常有幸,宫内正殿、三清殿、三官殿、谌母殿、关帝殿仍是晚清建筑。西山万寿宫在当地不算偏僻,它紧挨着西山镇政府。怎么就能躲过那段荒唐的年代,而仅是焚毁了戏台?也是巧得很,它的两次焚毁,一次是因元末红巾军起义;一次是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驻军于此。显然,他们的行为惊扰了神灵,没能得到神灵的护佑,最终惨败,在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

还有一群惊扰神灵的鼠类,日本侵略者!正是它们,把晚清重建起来的,规模空前浩大的万寿宫毁成如今的模样。它们盘踞西山万寿宫长达七年之久,拆毁殿宇修工事,砍伐风景林作燃料,宫内文物更是无法幸免,被盗殆无,除了戏台是毁于文革之外,其余均为日寇所为。这座有1500年历史的江南名迹遭受巨大的破坏。同样,日寇的下场也被历史证明!

被我无奈称之为庭院的西山万寿宫,唯余两排殿宇,栋距远阔,殿宇宽敞,大气彰显,依稀能见当年的恢弘模样。据载,以此为核心,是一个宏大的古建筑群。院内有六株参天古柏,这是日寇无法盗走的唯一古老的东西,其中一株,上有标明相传是许逊亲手所植。看这树龄不像是相传,枝根遒劲,满是沧桑,它应该是西山万寿宫兴废历程的唯一见证。

作为净明道祖庭,无论万寿宫建筑如何兴废,无论净明道道众如何兴衰,无论许逊信仰如何演进。香火始终没有断过,这就是万寿宫强大的生命力,江西人坚信,忠信孝悌便能成仙,便能得到福主许逊的护佑。每年的正月二十七日是许逊诞辰;八月是许逊的仙逝日,成千上万的虔诚信民薰沐斋戒,前来进香,把个诺大的庭院挤个水泄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9: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在古代,有江西人的地方就有万寿宫。此言不虚,据统计,光绪年间全国有万寿宫1000所。其中四川达300余所,作为帝都的北京竟有51所之多。宣武门外大街的万寿宫,曾举行过护国将军蔡锷的追悼会,还有著名画家陈师曾的,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弟弟陈寅恪。

许逊信仰鼓励信众从事世俗事业,这是许逊信仰最吸引信众的地方。净明道道士不必出家,信众也不必守清规戒律,也没有清规戒律可守。许逊将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融合,作为一个道家,他所极力倡导的儒家的忠孝信悌放之现代,也应该是我们恪守的行为。

历史上的江西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天生便具备忠孝信悌的品质。他们凭此行走天下,赢得世人的尊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扎下根来。历史也给了具有这种品质的江西人的机会,他们造就了一个著名的商帮,一个曾经与晋商、徽商三分天下的商帮,江右商帮。

赣地经魏晋南北朝历代先民的努力,已逐渐变荒蛮为富庶,许逊是改造江西的先民中之佼佼者。从唐代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赣地已然是农耕时代的鱼米之乡。千百年过去了,赣地依然是鱼米之乡,只是农耕时代早已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时代。

江西又落后了,她貌似又回到了秦代以前。

江西是块繁衍人口的好地方,历史上没有一次著名的战例是在江西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也就是说,这块土地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充其量只是个军事重地,唯有逐鹿中原才能一统天下。历史证明,偏隅江南的小政权,终将被北方政权所征服。而在江西的市县里从未被哪个小政权“临幸”成首都,从某意义上讲却是无兵灾的幸事。南唐中主李璟欲迁都南昌,宫殿都建好了,却在满朝文武的反对中流产,只留下皇侧殿的地名,让南昌人记得1000年前的往事。

非常幸运,江西瑞金是第一个红色政权的首都。可惜,没有宫殿式的建筑,有的只是普通的民房;可惜,最终还是北上“逐鹿中原”去了。于是,人们只记住了延安,却记不住瑞金。非常不幸,江西人是早期红军的主要兵源,为红色政权牺牲了太多的江西人。以至于1955年受军衔时,江西的将军最多,有325名,居全国首位,占总数的20.14%。

江西战略地位如此的不重要,所以,这块土地上战事不够惨烈。所以,这块土地上人口众多。北宋时期446万,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十名宋人就有一名江西人。而仅仅是到了元代初期达到1400万,占总人口的20.2%,五名元人竟有一名江西人。导致江西因人稠而地窄,为了生存,赣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生存空间,他们选择弃农经商,穿州过府。

江右商帮便应运而生!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在他的《日录杂说》中讲“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这是江西商人可以被称之为江右商帮的地理概念,我想,真正叫江右商帮的原因,是在读音上,江右商帮要比江西商帮念起来顺溜多了。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天下当老板”。从唐代开始,江西人便开始了外出经商的传统。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早有唐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盐商妇》;后有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醒世恒言》和张应俞的防骗小说《杜骗新书》。可见江西商人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经营品类之杂。正如时下的温州人,经商成了他们的文化。

北宋时期,江右商帮渐成规模。江西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有江南粮仓之美名,物产丰富。成为宋代全国经济发达大省。明清时期,江右商帮正式得名并称雄于世,长期的禁海政策,贸易依靠水上通道。作为内陆省份,在丰富的物资保证下,江右商帮利用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这一通道,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3000多公里水上通道,有三分之一在江西境内。

这是历史给了江西人的机会!很明显,江右商在国内、甚至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地,紧抓历史机遇,尽情展示赣人的才智。现代江西人商业意识总给世人以慢一拍的感觉,其实早在宋代就有江西布商陈泰,将资金预先送到种麻、织布的农民手中,再收购他们的布匹产品,这种即扶农又垄断货源的经营方式放之现代也不过时。

“无论秦蜀齐楚闽粤,视苦比邻”;“牵车者遍都大邑,远逾黔滇不惮”,这是江右商帮勇闯天下,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经商,在赣地蔚然成风。由是,湖广“无江西商人不成市”; 江苏“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瓷都”景德镇,名副其实而名扬万里;樟树无药,竟成“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一说。

江右商帮的足迹同样也跨出了国门,发展成当时的跨国公司。欧阳修后裔欧阳云台在日本经商,成为豪富;印尼的三宝垄大觉寺内供奉许逊真君的铜像,这是当地的江右商集资所为;江西饶州人程复几代人为琉球国重臣,推广儒学,开发航运,使之成为海上贸易中心;江西丰城人杨永清带领大批赣籍商人来到东南亚地区,他们把万寿宫也建在了新加坡、菲律宾。

江右商人自小受到许逊信仰的熏陶,出门在外无不奉行忠、信、孝、悌,这是江右商帮赖以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利马窦在他的《杂记》中多次提到江西商人讲信用,他们不卖假货、劣货,不抬高物价、欺行霸市。以诚待客,以义制利;和气生财,公平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他们具有儒商风范,贾德是江右商帮家规、族规、帮规的重要内容。

临川张氏兄弟往汉口贩卖纸业,一次,从汉口卖纸归来,兄弟俩结算纸价,发现货主多给了100两银子。他们认为:此非分之财,毕还之。遂将货主多给的100两银子全部买了纸,携往汉口,找到货主说明原委,货主感服。不难想像,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从此更加诚信。

江右商人黄某,长期在一家桐油号做经理,老板去逝,少老板接任后没有经验而与黄某发生工作分歧,竟被少老板打了一个耳光,黄某便辞职了。不少油号闻讯,请他去高就,均被黄某拒绝。他不能把油号的商业秘密讲出去、更不能把客户带出去。最后少老板登门赔礼道歉,请黄某回去上班,黄某应允了,这种按忠孝的伦理做事做人,是江右商的普遍现象。

与晋商、徽商不同的是,江右商帮庞大到大规模移民的程度。他们富则为商,负贩行天下;巧则为工,挟技艺以售四方。整个明代有近千万江西人移居“趾相错,踵相接”的湖广地区,古时所谓“江西填湖广”。据说“江西老表”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盖因在湖广地区永久定居下来的第一代移民,仍有原籍的亲人,都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才了了。当有江西老家的亲戚来到湖广,自然就成了老表。据此,我向来认为这种说法最为靠谱。

“江西填湖广”后面还有一句“湖广填四川”。更多的江右商人又从湖广向大西南地区进发。他们首选四川,沿长江、嘉陵江来到川东地区及成都平原。有意思是,他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致富后,定居下来,入乡随俗。服饰、语言,生活习惯都融进了当地民族。居然成了土司、酋长、首领。在清代“改土归流”时被清政府“打假”,大批江右商出身的土司被强行迁回原籍。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谣中出经常出现江右商的影子。

如今,无论湖广云贵川,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总能在江西找到他们源头。一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的先祖便是江西人,还有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

江右商帮开创的业绩,说明江西人思想开化,并不守旧。他们不仅会读书,也知道“富贵不必诗书”的道理,知道读书不是唯一的生存途径。我在查阅他们的资料,作为一个江西人不禁为他们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惭愧。毕竟那只是过去的辉煌。

如今,能见证辉煌的是那些依然还存留在祖国各地的已经失去最初功能的万寿宫。遍布四方的江右商,但凡每到一处,都会建造万寿宫。这是他们远离故土的唯一念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事业成功与否。他们的信仰不会改变,这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言行准则。

江右商帮的文化偶像许逊,成就了江右商帮,却在某种意义上又使江右商帮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意场上,贵在诚信,信,是许逊信仰的核心之一,江右商人无疑是恪守的,生意由此越做越大。这是儒家的入世,而道家的出世,又使得江右商帮得不到极致的发展。

他们满足于现状,正所谓“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厦千间,一夜止眠地八尺”。这也是许逊信仰核心之一。在此信仰下,江右商人小富即安,没有野心。不像徽商那样坐拥巨资,不像晋商那样经营垄断行业,更不像后来出现的浙商那样是中国近代资本的源头。

它在辉煌500年后消失了。


2013-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3 23: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6: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涂键 发表于 2013-7-13 23:39
写得不错!

感谢涂老师临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7 07: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化了很多时间 资料丰富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04:10 , Processed in 0.0234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