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9|回复: 0

第五讲、元曲创作(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4 0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涂键 于 2017-4-12 23:27 编辑

        第三、衬字
        元曲可用衬字,这是曲律的特点。所谓“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就是不能够加在句尾。加在句首的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加在句中的以虚词为常见。衬字不拘多少,不拘平仄。一般的来讲: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散曲衬字少,戏曲衬字多。如《高祖还乡》——睢景臣:
        [二煞](您须)身姓刘,(您)妻(须)姓吕!(把您)两家(儿)根脚从头数:(您)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您)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 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以上括弧中的都是衬字。由于衬字的运用,就使元曲更口语化了,这和宋词有很大的区别。
          戏曲用衬字,请看《西厢记·叨叨令》——王实甫: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招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      
        (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这首曲子的衬字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有的衬字是叠字的第二个字。
        第二、在五六句末尾用了“也么哥”,这是叨叨令的定格。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衬字,但它有音无意,不能和一般的衬字相提并论。像这样的,元曲里还有“也波哥”、“也麽天”、“也摩挲”、“也波”、“也那”之类。但是,不一定都用在句尾。
        有一种情况和衬字不同,那就是不少曲调的字甚至句可以增减。衬字是正字以外的字,句字增减则是曲句和正字本身的增减,这种情况犹如词的“又一体”,曲调上称之为不同的格。清代人李玄玉编订的《北词广正谱》,列举了同一曲调的种种变格,称为第一格、第二格等等,可以参看。变格之多,可以说明古人作曲,相对填词而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区别正字和衬字,是研究曲律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对元曲的句读、平仄、句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才能够在元曲的创作上游刃有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洪都诗词

GMT+8, 2024-12-28 21:30 , Processed in 0.0134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